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中国民航大学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十大亮点

时间: 2023-02-17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2702 收藏
省重点中央部委交通运输部博士点硕士点
天津市/理工类/公办/交通运输部
排名: 第268名
综合指数: 63.89
热度:29250K

  2022年,中国民航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务实笃行“十四五”规划,努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着力打造科研发展新格局,致力于构筑民航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为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提出可持续航空燃料认证新路径,在国际舞台发声

  2022年9月,中国民航大学应邀参加国际民航组织2022年创新博览会。丁水汀校长发表了主题为“新能源航空器审定创新”的演讲,介绍了中国民航在新能源航空器适航审定上的创新成果,代表了适航规章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民航大学还长期代表中国民航参与国际航空减排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以国产能源植物为原料可在全生命周期实现负碳排放的国产SAF新路径,并系统安全性理论创新用于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安全性认证新认证体系中。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在创新博览会上得到了广泛关注,还作为中方文件提交ICAO第41届大会,在国际舞台代表中国民航发出了中国声音,实践了创新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初心使命。


丁水汀校长在ICAO创新博览会上发言

二、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立项实现新突破

  由中国民航大学牵头申报的工信部民机专项重大项目“**可持续航空燃料**”,已通过立项评审。该项目在国产涡轴发动机上开展安全性认证新路径的验证研究,旨在建立自主可控的可持续认证体系,可有效支撑航空碳抵消的市场机制发展,支撑国际航空气候谈判,支撑中国民航构建自主双碳路径,助力我国航空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推动我国航空制造业在绿色发展领域抢占先机。

  由中国民航大学牵头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翼身融合民用飞机安全性和适航技术”成功立项。该项目遵循“民机发展,适航先行”的理念,面向未来翼身融合民机强耦合、强瞬变、强整体以及强非线性特征带来的新的风险机制,探索未来民机适航要求, 旨在以系统性安全为统领,建立自主可控的飞机级适航文件体系。可有效提升我国正向自主制定适航规章能力,支撑未来发展未来绿色高效翼身融合民机适航取证,助力我国在未来民用航空器适航领域的话语权。

三、校企协同,激活两业融合创新的乘数效应

  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前沿大飞机绿色技术研究,并就进一步促进国产大飞机首次投运的运维保障和民航高质量人才培养等事宜与中国商飞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形成合作框架,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同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在智慧机场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产学研用”协作平台,服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服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四、打造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获批并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民航飞联网重点实验室2022年1月获批,聘请以苏东林院士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8月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围绕形成飞联网通信感知计算、网联运行与管控技术和网联运输试验和评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了5G ATG 通信试验飞行,5G ATG CTSO标准已立项,发布民航飞联网白皮书。重点实验室将发挥产学研用体系的创新引领作用,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对民航有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技术方案。

  民航智慧机场理论与系统实验室于2022年1月获批,聘请民航局原副局长杨国庆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实验室旨在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机场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机构,直接面向国家智慧民航发展战略,聚焦智慧机场基础理论、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系统、标准和安全等事关民用航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瓶颈突破,引领和支撑机场智能跨越式发展和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重点实验室在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发布《未来机场场面自治运行发展报告》。

  扎实推进天津市航空装备安全性与适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获得天津市“UAM两业融合”专项稳定经费支持。中心围绕UAM重大工程,突破UAM航空器安全性设计、符合性验证等技术,建立自主适航标准,以研发为产业,技术为产品,协同天津市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打通UAM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创新链,超前探索、领先创新形成高价值技术专利推动成果转化,同时以市级中心有效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

  获批“天津市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面向城市交通、物流重大战略需求,以未来城市空中交通载具研究为核心,聚焦自主规章(适航)运行的空中交通智能绿色航空器、飞联网的地空立体化智慧交通网络设施等开展研究,支撑天津市“1+3+4”产业体系中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五、全力以赴加快研究院建设,积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2022年,学校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五大研究院建设,校聘研究型创新团队入驻科创院取得实质性进展。11月,学校正式发布《科技创新研究院下设研究院/中心组建及运行实施方案》文件, 12支校聘研究型创新团队已完成双聘人员三方协议和入院协议的签订。


  四型机场研究院已完成组建,与华为公司、深圳市机场(集团)在智慧机场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浪潮集团、厦门兆翔等开展民航机场信创适配研究工作;中国民航大学作为首届理事长单位,参加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与河南机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六、加强重大问题凝练,增强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

  学校遵循“目标导向、资源整合、交叉融合、重点突破”的方针,以学院为主体提炼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围绕民航运输体系安全开展超前探索、牵引学科领先发展;以五大研究院的创新团队为主体提炼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围绕机载网络安全、机场自主化运行安全管控、飞机地面零等待除冰、民用航空器深度维修的自主可控、民用飞机火灾的高效扑救与科学救援、空地一体化的航空器全信息实时传送、航空器尾气遥测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突破明晰智慧主线的技术瓶颈;以突破绿色高线和追求质效极线为目标,设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重大工程,推出安全性认证、可持续认证新标准,促进全产业链商业成功;设立城市空中交通(UAM)重大工程,输出一套从智能化航空器设计、适航到运营的超前探索“中国方案”;设立国产大飞机运维支持重大工程,形成从持续性适航、智慧自主运维到应急保障的“中国标准”。为牵引重大项目的立项,重大平台建设规划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赋予新动能,成效显著。


七、把论文写在祖国蓝天上,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

  2022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201项,较2021年107增加了94项,增长率为87.9%,205项软件成果获得国家版权保护中心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较去年的79项增长了159.6%。开启专利申请前置评审,实现109件优质专利申报。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遴选46件优质专利申报PCT国际专利,1件专利进入俄罗斯、新加坡国家审查阶段。学校3月份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天津市及民航领域首家获得该项资质的高校。依托校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中心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5件,转化金额2003.2万元,相比2021年41件成果转化实现了数量倍增,转化金额提高11.3%。

  中航大科技园新增科创孵化企业26家,总数51家,达到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指标;新增认定雏鹰企业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园区企业年产值3800万元,较2021年的438万元增加了3362万元,科技产业总产值达到5700万元,在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年度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依托学校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特色资源和科技园成果展示平台,开展了航空科普宣传工作,打造了“科研科普协同育人”氛围。2022年申报“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获得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批准。


  本年度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主持单位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社会力量设奖)10项,比2021年5项成果奖励实现了翻番。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奖7年后再次取得新的突破。中航协民航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为近10年最好成绩。首次获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创业成果奖一等奖1项、创新创业奖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智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得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八、基础研究持续加强,彰显领域学术影响力

  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瞄准民用航空科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涌现出多位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高被引科学家和顶尖学者。吴仁彪教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榜单;邓武、向明启、赵慧敏、许垒、董巧丽、李顶河、王明超等7位教师入选“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法学院刘胜军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ASIA PACIFIC LAW REVIEW》发表论文“Comparative studies of available relief for defective aircraft and grounding losses under the legal regimes in China and the U.S.: product tort liability or contractual warranty liability? ”,实现中国民航大学法学学科在SSCI国际期刊的首次发表。

  本年度,中国民航大学共发表ESI高被引论文5篇,中科院JCR分区一区和二区top论文49篇,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加强,具有引领性的原创观点和理论成果凸显,领域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


九、牵头组建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

  2022年1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委托中国民航大学牵头筹建第一届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作为全国科词委授权的秘书处单位,开展我国民用航空名词的审定工作。这是由中国民航大学牵头成立的又一个全国性学术平台。

  名词规范化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民用航空名词编写与审定对推动民航行业用语规范化,促进民航科技交流与传播、服务中国民航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明确批示,经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十、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开展科技攻关

  2022年9月29日,中国民航局向国产大飞机C919颁发型号合格证,同年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正式交付中国东方航空。中国民航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在C919飞机技术方案联合论证、系统安全性技术文件体系、适航工程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以及维修和客户服务技术体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和人才支持。


  中国民航大学组织专家力量,深度参与C919飞机型号研制和审定工作。学校代表教师担任了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委员会委员和审查组成员,多名教师参与支持了专业审查组的工作。民航大学适航研究团队在大型客机坠撞安全、系统安全性、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与系统安全、座舱环境、噪声、持续适航审定技术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针对北斗导航等机载设备开展自主适航标准制定,先后承担大飞机重大专项经费1.2亿元,开展适航审定技术研究条件建设3.9亿元,为C919飞机的成功取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法规支撑。


  一年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工作在各方支持努力下圆满完成,得到了天津市科技局、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鼓励与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创新推动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贡献科技力量。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编辑:马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