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武汉理工大学:“四精四力”助学护航,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时间: 2022-06-30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5192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指引,将立德树人切实融入学生资助工作,通过持续完善资助体系、不断优化服务机制、全程融入思政引领、始终聚焦人人出彩,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了“四精四力”助学护航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形成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深层耦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了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到“发展型”的转变,为全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赋能助力。

持续完善资助体系:精准济困,全力保障学生有“困”必帮

结合困难学生实际,学院建立了“6+N”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规范使用“奖、助、贷、勤、补、偿”六位一体的基础性资助同时,不断开拓资源,建立“社会捐助、个人援助、校友基金、项目资助”等N个拓展性资助项目,全力用好资助济困、用足资源扶困。

一是全方位关注,精准识困。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学生朋辈、学生社团、学生家长”全方位关心关怀、全员参与帮扶识困的工作局面,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入尽入、不漏一人”。制定“一类一案、一生一策”,畅通困难学生紧急入库,完善测评退出的“滚动”调整机制。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带头,辅导员、班导师、专业老师积极参加,深入开展“百名师生访百家”活动,利用寒暑假走进各类困难学生家庭,送慰问、讲政策、谈发展,深入新疆、甘肃、河南、贵州、湖北等十余个省份的贫困县、贫困村,把党和政府的资助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困难家庭心坎上。

二是全学段覆盖,准确扶困。实行困难学生关怀从高考录取开始,结合录取信息筛查困难群体,将资助工作前置,提前点对点进行资助政策解读,畅通“绿色通道”,发放“入学大礼包”“火车票补贴”等,确保困难学生入学无忧。入校之后,通过建立“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五级资助工作体系,实行5个“1”确保保障性资助政策落地,即经济困难学生每年“至少获得1项奖助学金”“1次寒衣补助”,在校期间至少“获得1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1次临时困难补助”“1次求职就业专项交通补贴”,确保困难学生从入学无忧到毕业无忧。

三是全时段关心,动态助困。学院实时关注学生身心状况,在学生出现重大疾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乡出现重大自然灾害等关键时间节点,做到第一时间关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对困难学生补充网课“流量包”累计6万余元;对因推迟返校的西藏、新疆地区学生改签费补贴累计8万余元。每年为受灾地区学生及时发放困难补助6万余元。2020级新疆籍本科生身患肺动脉高压急需治疗,学院发动全体师生、校友为其捐款13万余元;2021级本科生突发动静脉破裂致四肢瘫痪,学院党委在全体教职工中发出倡议,为学生筹集了1.6万余元爱心款,并送到家长手中,把“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的美好愿景落到困难家庭和学生心坎儿上。

不断优化服务机制:精细管理,努力做到学生有“需”必应

学院党委把资助育人工作列为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成立工作专班,选强配齐工作专兼职队伍,结合学院不同学生群体发展需求特点,分群体、类型、级别建立扶困机制,让学生资助工作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一是从“大水漫灌”到“涓涓细流”,分群体精细扶困。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民族预科生等不同学生群体在思想、学习、生活、家庭、生源地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制定各具特色特点的资助育人工作方案。学院针对民族预科生形成的“教育精心、管理精细、服务精确、帮扶精准”的“四精”的培养模式,被湖北省委统战部高度评价,典型经验《“四精”铸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民网、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政网进行了报道推介。学院“五帮五促”思政工作案例《我的n次死亡与1次复活》被湖北省委教育工委采用;辅导员育人故事《当电量只剩1%》《一块思政砖头的“值得”》分获湖北省辅导员育人故事分享会二等奖、三等奖。

二是从“上学不愁”到“毕业不愁”,分类型精细扶困。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适应、学业、心理、发展、求职等方面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发展性问题,制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分类提升方案,细化“一生一策”,完善个性化帮扶方案,量身设计适应性发展计划。通过“春雨心田”工作坊、朋辈互助“停泊港”和年级深度辅导等形式,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精心指导;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朋辈辅导;开展“慧载”系列学生园区文化活动,为疫情下园区学生提供情绪疏解和积极品质提升平台;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营、“一对一”简历指导修改、就业信息“一对一”推送等方式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等,多措并举持续指导,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业上帮扶、成长上关怀、发展上关切。

三是从“显性评估”到“隐形助力 ”,分级别精细扶困。由于受家庭经济背景、义务教育背景、社会交往背景等影响,经济困难学生需要更多支持,不同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和需要支持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学院在个人申报、民主评议等“显性”评估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资助模型”提高扶困精度。量化资助模型包括基础性、保障性、发展性和日常性4个一级指标,家庭经济详情、奖助记录、日常消费数据、学业分数等9个二级指标,共计54个观测点。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建立量化认定指标体系,用隐形的量化模型进行画像,有效避免过度资助和资助不足,让资助关怀更加舒心、暖心、贴心。

全程融入思想引领:精心励品,着力教育学生有“志”必行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扶困先扶志”的理念,将学生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坚持正面关爱、过程引领、提升信心,感恩成长,在资助工作全过程中,回答好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持续开展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明方向、守底线、强责任。

一是价值引领明方向。组织开展“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助学·筑梦·铸人”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石榴花开”优秀学子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等,开展正向的价值引导,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近五年来,学院涌现出了以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黄莺,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张越,第十届全国林护杰出社会奖获得者陈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学生典型。

二是诚信教育守底线。在经济困难认定、助学贷款办理、奖助学金申请、期末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专题讲座、签订承诺书、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等多种方式,强化校纪校规与诚信教育,守住道德底线,扶真贫、助实困。举办以优良学风建设、健康行为养成为目的“校园拍卖会”,让学生体验签订合同、履约尽责的过程;创新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道德风尚;选拔优秀学子回到高中开展“寒假母校行”主题实践活动;选聘优秀毕业生担任校友联络大使,招募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校荣校。

三是感恩教育强责任。学院创设“薪火奖助学金评选与成长故事分享会”,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2016年,由学院校友会发起成立的“薪火”奖助学金累积校友捐赠近50余万元,资助80余名优秀学子自立自强。通过举办“追求卓越·薪火相传”“薪传情·爱不息”“新时代·薪榜样”“擎法社之火·燃卓越之光”“青春心向党·庚续薪火传”学子报告暨成长故事分享会,邀请校友回校,以表彰优秀学子的激励之炬、彰显卓越引领的传承之光和催发奋进动能的精神之钙,激发青年学生奋发有为之志。在“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中,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提升价值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己之力、以己之智去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在增强自信、锤炼品性、提升能力的同时,收获积极、正向的感悟与成长。

始终聚焦人人出彩:精益育人,悉力指导学生有“为”必成

学院秉承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物质帮扶与能力拓展相统一的理念,聚焦人人出彩,依托“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三大通道,打造校际交流、校地联动、校企协同的资助实践成长品牌,强化学生的专业引领力、基层实践力和就业竞争力,服务学生成人成才。

一是围绕学科竞赛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调动院内外专家教授、杰出校友的资源力量,支持学生深耕专业学习,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依托“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重点支持培育项目”等途径,资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学科竞赛中,为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沃土壤。自2019年起,学院为每名本科生选聘1名专业导师,已选聘的86名专业导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超过60%。每年学院通过科研经费、竞赛奖励等方式资助的学生超过200余人次,总计金额超过10万元。近5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00余人次。

二是聚焦能力锻炼开展实践类资助活动。学院充分开发第二课堂的资助育人作用,运用社会性、公益性、慈善性渠道,为学生提供机会平台、条件保障,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下到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实地探访、基层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年来,学院利用寒暑假已经组织开展了“志愿中国行”基层服务行动、“追梦中国行”职业生涯探索体验、“产权入企·知识筑梦”汽车零部件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研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本科生参与率100%。2022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分别以《服务海洋强国 武汉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暑期社会实践队这样走》《武汉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助力基层治理》为题宣传报道了学院社会实践做法。

三是对标毕业去向实施就业型资助计划。促进学生高质量“毕业就业”是一项基础性、保障性“民生”工程,学院深入研究文科专业及学生就业实际,准确掌握重点地区、少数民族、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和考研落榜等五类群体的动态数据库,资助全体本科生到法院、律所等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扩大就业供给、提高就业质量。202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1.3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100%。学院就业工作经验《让每一位毕业生有着落》《武汉理工大学:全域·分众·精导·稳促,让“慢”就业“快”起来》在光明网、全国高校思政网进行了报道推介。


★微信搜索小程序:志愿王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