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发展巡礼】“顶天”“立地”做科研 千帆竞发正当时
时间: 2022-01-04
来源: 西华大学招生信息网
浏览量: 6648
收藏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西华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即将隆重举行。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肩负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系统谋划学校发展蓝图的重要使命。自西华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迎接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官微特开辟【喜迎党代会·发展巡礼】专栏,展望学校未来的光明前景,凝聚奋进力量,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发展巡礼·科技创新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办学之初源于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60年办学,科技兴农、教育报国的初心不曾改变,回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一直是西华人时刻秉承、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自西华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凝练研究方向、建设研究团队,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出台一系列科研管理改革举措,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充分对接国家食品产业重大需求和四川省“5+1”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定位区域发展,大力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示范、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坚持“顶天”对接国家战略,“立地”对接产业需求,着眼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研究,主动“接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前瞻性新产业发展,开展高端应用型研究,切实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立地”有根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聚焦四川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需求,对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立足农业机械和食品学科的传统优势,牵头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和川菜工业化。 农业机械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科之一,学校不忘办学初心,聚焦四川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需求,立足农业机械的传统优势,整合计算机、食品、经济、工业设计等多学科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学科群,成立“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担任特聘院长,并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农业厅、经信厅的支持下,成立“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智能农机装备研究,推动传统农机升级换代。学校牵头编制《四川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 (2020-2025)》,是四川省农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校在大邑落地建设了四川首个“无人农场”,组织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十四五’发展高端论坛暨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发展规划研讨会”。“四川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科技厅工程研究中心。川菜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具有万亿级的市场需求。学校前瞻性地预见川菜工业化是川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增长点,致力于“川菜川造”,打造全球川菜中央厨房,把川菜工业化作为发展方向之一,鼓励发动食品及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调查研究和技术攻关。学校成为四川省川菜产业的重点协同建设单位,完成了《四川省川菜工业化创新与发展研究》,牵头编制《四川川菜产业发展技术攻关路线图(2020-2025)》,“特色川菜工业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典型产品开发”达到了中式菜肴工业化领域的领先水平。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在指导团队学生做研究
近年来,学校关键学术指标大幅提升,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省部级及横向重点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30余项;同期较十年前,科研经费、国家级项目增长近2倍,省部级项目增长7倍,发明专利增长15倍;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培育了“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阻尼系统故障治理”“川菜工业化技术体系研究”等重要产业化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核心指标增幅明显,到校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实现跨越式增长。学校科研经费较2020年增长30%,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园在省级大学科技园复合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学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学校首次入选 US News 2022 世界大学排行榜,工科排名位居四川第8名,全国第160名。2021年,学校科研获奖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近3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学校首次入选 US News 2022 世界大学排行榜
在人文社科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在地方文化、地方文献、四川名人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为地方政府做了大量文化产业规划。“蜀学研究院”获批“第一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翻译的《成都精览》、设计的四川文博产品、整理的关于李冰和都江堰的历史文献,以及“建川博物馆侵华日军日记和家书”等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我校翻译的《成都精览》已成为“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的重要资料
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学校坚持以强烈的使命感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需求,以开放的视野对标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实际困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强化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在重大产业领域应用度,努力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西华智慧。
“顶天”有道 对接国家战略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抢抓重大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在助推国家战略中展示了“西华特色”,提供了“西华智慧”。 学校主动服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了“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并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国防经济方向博士研究生。学校组织专家编制的《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为四川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省份开展低空空域管理先行试点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专家团队牵头撰写的20多份政策建议得到中央、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学校积极推进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 协同参与成都市重点推进的“国之重器”大燃机项目。疫情期间,副校长许州团队的“血液辐照仪”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局核技术应用推广技术项目立项,这项研究能快速处理血浆制品,加快康复者血浆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速度。由我校完成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专著)获评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学校人文社科类奖励的重大突破。 学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学校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与西南大学共建的“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双方将在川菜渝味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2020年5月,西华大学作为发起单位参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大会“融合”驱动 激发创新活力
学校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瞄准前沿科技,对接行业产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创新研究院和创新研究团队,鼓励和支持多学科合攻关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在食品饮料、动力工程、智能农机、军民融合等领域建设一流学科群,推动传统学科升级换代。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经费管理改革,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等方面着力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修订并出台了《西华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西华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西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试行)》《西华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科研管理文件。 学校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近年来,通过抓关键、强特色、促融合,学科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学校成功获批“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学校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目前,学校建有3个国家部委科研平台、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省工程(技术)平台、5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58个厅局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18 年,学校“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良好”通过教育部评估。流体机械及工程省重点实验室以“良好”、汽车测控及安全省重点实验室以“合格”成绩通过省重实验室周期评估。2020 年,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2018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良好”通过评估近年来,学校关键学术指标大幅提升,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省部级及横向重点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30余项;同期较十年前,科研经费、国家级项目增长近2倍,省部级项目增长7倍,发明专利增长15倍;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培育了“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阻尼系统故障治理”“川菜工业化技术体系研究”等重要产业化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核心指标增幅明显,到校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实现跨越式增长。学校科研经费较2020年增长30%,再创历史新高;科技园在省级大学科技园复合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学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学校首次入选 US News 2022 世界大学排行榜,工科排名位居四川第8名,全国第160名。2021年,学校科研获奖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近3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学校首次入选 US News 2022 世界大学排行榜
在人文社科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在地方文化、地方文献、四川名人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为地方政府做了大量文化产业规划。“蜀学研究院”获批“第一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翻译的《成都精览》、设计的四川文博产品、整理的关于李冰和都江堰的历史文献,以及“建川博物馆侵华日军日记和家书”等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我校翻译的《成都精览》已成为“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四川声音”的重要资料
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学校坚持以强烈的使命感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需求,以开放的视野对标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实际困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强化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在重大产业领域应用度,努力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西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