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我校研究成果再登世界四大名刊PNAS

时间: 2021-08-26 来源: 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浏览量: 4827 收藏
省属
浙江省/理工类/公办/浙江省
排名: 第303名
综合指数: 58.44
热度:20005K

校园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乌克兰外籍院士杨为佑团队与湖南大学张辉教授团队,报道了高稳定高温钾离子电池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以“Robust High-temperature Potassium-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Carboxyl Functional Group Energy Storage”为题发表在PNAS(2021, DOI: 10.1073/pnas.2110912118)。

继今年5月份后,我校研究成果再次荣登世界四大名刊(Nature、Science、Cell和PNAS)。

与主流锂离子电池(LIBs)相比,钾离子电池(PIBs)因其资源储量更丰(K+vs.Li+:2.09vs.0.0017wt%)、成本低廉和更低的电极电位(K+vs.Li+:-2.93vs.-2.71 V),有望替代锂离子电池成为潜在的下一代大规模储能系统。然而,较大的钾离子半径(K+vs.Li+:1.38vs.0.76Å)所带来的缓慢反应动力学,根本性限制了其循环稳定性。

因此,当前该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赋予钾离子电池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目前广泛报道的储钾机理主要包括合金反应、转化/转变和嵌入等。在此类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具有较大半径的钾离子在插入/脱嵌过程中,易诱导电极发生显著体积变化,从而使得电极结构易被破坏。这种情况在高温服役时会更为严重,因为高温加速了电子和离子的转移,钾离子的插入和脱嵌更快。为了推进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特别是高温环境下稳定服役的钾离子电池研发,探索新的储钾机理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研究工作报道了一种基于羧基官能团为氧化还原中心的新型储钾机理。在放电过程中,羧基官能团中氧原子周围的电荷密度提高,使得高电负性的氧原子更容易捕获电子,进而使得C=O双键断裂,与K+离子相结合实现储能;在充电过程中,氧原子失去电子使得周围电荷密度降低,导致C−O和K+之间的键能减弱,K+离子实现脱嵌回到电解液中,从而完成K+离子的吸附与脱嵌过程。所构建的钾离子电池在62.5°C高温下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大电流密度500mA g-1下循环390次,比容量的保持率81.5%,为当前国内外已有报道的最优值。其优异的电化学特性主要归因于独特的表面官能团储能机理,能够有效缓解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因钾离子插入/脱嵌所带来的电极结构破坏。

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卢宪露,滕杰教授和杨为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潘雪楠、张冬冬、方志、徐尚和马宇等研究生,以及刘乔博士、邵刚教授和傅定发教授等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得到了宁波市顶尖人才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微信搜索小程序:志愿王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