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西华大学:探索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路
时间: 2021-03-05
来源: 西华大学招生信息网
浏览量: 9
收藏
3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西华大学:探索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路”为题,深入报道我校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打造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培养体系,搭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培养平台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报道全文如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结合不够、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力度不够、通识基础薄弱与创新思维欠缺等难题,走出一条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道路?西华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缘起于“农业机械化”的国家战略,是国家农机部门1960年在西南地区布点设置的本科层次农业机械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积极融入国家和全省的发展战略,始终与农业机械化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同向同行,从学科单一的工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个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优秀民营企业家刘永行为代表的27万余名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治蜀兴川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西华大学学科专业与西部地区产业需求高度契合,80%的生源来自四川,85%的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已经成为四川省和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服务需求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入新时代,西华大学充分认识到构建符合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学校立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服务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分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又“上得来、撑得起、能出彩”的高素质人才,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构建“新X科”能力素质模型,通过一系列融合育人资源、协同育人要素的举措,在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特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学校结合新要求新精神启动历时近8个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对标国家标准,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学习海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经验,调研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需求,找准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在此基础上,历经“几上几下”,组织校内外专家、行业企业代表和一线教师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新修订的培养方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眼未来人才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份全新的人才培养蓝图中,西华大学创新构建了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点的“新X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人才素质模型,每类人才素质模型均有3圈层、共有12大核心能力(见右下图)。对标国外名校、国内“双一流”高校的课程体系,学校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3环节融合、12大核心能力、3层级学校研究机制的“3—12—3”人才培育架构体系,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先后两次召开覆盖全校管理干部、教学骨干和教学管理人员近千人参加的教学工作会,更新理念、分析挑战、交流经验、统一认识,稳步推进“新X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西部地方高校智能空地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现代农业装备‘一省一校一所’科教协同育人的四川探索与实践”获批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和“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西部涉农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项目获批四川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同时,学校提出“1—10—100”教育教学改革总目标,精心设计1项全校性通识教育改革、建设具有西华特色的10个“新X科”一流专业、100门西华大学金课。学校成功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22个,“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通识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构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核心课”和面向“新X科”的通识课程体系,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有个人修养、社会担当、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同行同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人才培养的关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围绕提出10大育人体系,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系统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集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堂+实践+网络”思政课改革被央视专题报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四川省一流专业,“思政理论课实践”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同时,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培育选树“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将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精心构建同向同行“大思政”格局。“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1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实现培养过程多环节、多要素的协同。一方面,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建立整合统筹、集成优化的内部协同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主体“合理分工、互利互惠、责任共担”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2020年6月,32家在川央企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与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随后,“国企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国资国企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实现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打造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培养体系学校的学科专业与四川省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已经形成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学校坚持专业动态调整,主动布局新学科新专业。2019年至今,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等6个专业,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14个本科专业。201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支持下,学校组建航空航天学院,开办无人机、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等专业,致力于培养四川航空航天产业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和中高端工程师,填补了省内在航空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2019年,针对四川省应急领域人才缺口大、产业需求大的现状,学校与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共建应急学院,该学院是全省仅有的本科应急人才培养单位。学校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与领军型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一大批产学研基地、教学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学校联合东电等大型企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养“新文科”人才,与苏州富强科技(富纳智能制造学院)合作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工科”高端应用型人才,与四川省农业农村部门、四川省农机院等进行政产学研协同探索现代农业装备“一省一校一所”科教结合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农机领域“新农科”人才。学校与中航工业、国家电网、华为、科大讯飞、浪尖集团等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协同长安汽车、富士康集团、京东物流开设长安班、富士康班、京东班,构建起“国外—国内,政府—高校—企业”多主体参与、政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科教融合搭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培养平台学校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育人机制,推进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学校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水平科研引领学生进入学术前沿。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0余个学科科研平台都面向学生开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教师科研团队吸纳学生开展研究,探索设立师生共研项目,推出“西华杯”等创新支持计划,组织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设立西华学院拔尖人才新生入学选拔机制,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路径。出台《西华大学学生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试行)》,将学校认可的各类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纳入“学分银行”进行管理,从评价机制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3年,西华学子获得155个国家级别、298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5年,在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级别奖450余项、省级奖840余项。近两年,西华学子在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项目数排名全省高校第三名。学生的设计作品获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仅有的特等奖。2017年10月,在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西华学子杨文浩勇夺“汽车技术”项目银牌,实现了我国在这个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效初显。研究生报考率以较大幅度增长,从2017年的115.46%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364.31%,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学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在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中被评为“优秀”,“西华大学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新三科’育人体系”经验材料入选“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