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4001-090-792
小程序
|
关注我们
|
客服
登录/注册
请选择高考地区
安徽
江西
院校对比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收藏

专科(高职)丨综合类丨公办

官方电话: 0832-2265927,0832-2261439

官方网址:http://www.njvtc.edu.cn/ http://zs.njvtc.edu.cn/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人员招生章程

时间: 2019-06-19 来源: 教育部 浏览量: 8547 收藏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2019年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工作,根据四川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四川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院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人员招生实施办法》的通知(川教函[2019]511号)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院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人员招生考试及录取办法》的通知(川招考委[2019]68号)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院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分类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条 本章程适用于学院2019年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四类群体人员招生考试及录取工作。

第二章 学院概况

第四条 学院全称: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国标码为12640,四川省招生代码为5176

第五条 办学层次:普通专科(高职)

第六条 办学类型: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第七条 办学地址:内江市高新区汉安大道东段1777号

第三章 报考条件、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

第八条 报考条件:

(一)符合如下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具有四川省户籍或在川务工半年以上外省户籍(需提供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证明)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

(二)下列人员不得报名:已参加2019年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第九条 招生计划:学院2019年面向退役军人等人员高职招生计划共100名,如下表:

招生专业

招生对象

计划

学费(元/年)

机制制造与自动化

退役军人

25

4100

数控技术

25

4100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

25

4100

数控技术

25

4100

备注:1.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信息为准;2.就读地址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校内。

第十条 收费标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学费标准为:4100元/年,代收书本费500元/年,住宿费400元/年,体检费150元。以上收费标准最终以物价部门审核备案为准。其中退役军人学费减免政策按四川省相关文件执行。

第四章 报名办法

第十一条 报名方式及时间:本次扩招报名工作实行网上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于10月28日9:00至11月4日17:00前登录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sceea.cn)报名(已参加我省今年5月24日至26日进行的高职扩招补报名的考生应登录网站更新报名信息、填报学校志愿及专业志愿、缴费,并按规定进行资格审核和现场确认)。

第十二条 志愿填报及缴费:报考我院考生,应在网上报名学院一栏选择“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并确定填报类别、专业志愿、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完成网上基础信息和志愿填报后,应按报名网站要求及时缴纳报名考试费。未缴费的考生其报名无效。

第十三条 现场确认:

(一)考生须在2019年11月9日至12日17:00前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材料(外省户籍考生还须提供6个月以上合同证明)及其复印件,到本人报名时选择的县(市、区)招考办对网报信息进行现场确认,并采集面颊特征及指纹特征信息。

(二)考生完成现场确认并取得报名号后,须于2019年11月19日 11月22日12:00前登录学院官网查询考试时间、地点等相关要求,并按学院规定的办法和要求参加考试。

第十四条 报名相关说明:

(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审核退役军人身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核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身份,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审核新型职业农民身份,报考身份界别事宜请以报考县(市、区)相应行政主管部门规定为准。

(二)考生身份界别以外的报名事宜由各县(市、区)招办负责,具体事宜请以报考县(市、区)招考办规定为准。

第五章 入学考试及成绩查询

第十五条 准考证办理:完成报考程序的考生于2019年11月30日9:00—12:00到学院进行考试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后发放准考证。《考试资格审核及考试须知》请于11月19日后登陆学院招生网站查看。

第十六条 考试时间及地点

考试时间:2019年11月30日14:00—17:30。

考试地点: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市高新区汉安大道东段1777号)

第十七条 考试形式和内容

本次考试免予文化测试,只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包含面试和笔试),考试内容如下:

科目

形式

分值

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

职业适应性测试

面试

150分

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对学习的态度、对专业的兴趣等。

采用考生现场抽题做答的方式进行。

笔试

200分

自我评价、专业认知、创新实践能力、时事政治、心理素质等。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

注:测试大纲将在学院招生网站另行公布。

第十八条 本次考试成绩于12月2日10:00前公布,考生可自行登陆学院招生网站查询。

第十九条 对成绩有疑问的考生,可于12月2日17:00前向招生就业处申请成绩复核。

第六章 录取规则

第二十条 学院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分别划定各类别(分退役军人类,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学院根据生源情况,划定控制分数线上考生可不超过考生总数的85%。

第二十一条 各类别控制分数线上考生分专业、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若控制线上本专业考生不能满足计划,则在控制线上未被录取但服从专业志愿调剂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

第二十二条 录取过程中若出现专业间生源不平衡情况,在保证不调整各类别总计划基础上,经学院研究后,可在同一招生类别内进行专业计划调整。

第二十三条 本次考试拟录取名单将在学院招生网站公示,拟录取名单公示无异议并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审核后,考生可在学院招生录取查询系统查询录取结果。

第七章 人才培养及其他

第二十四条 培养模式:所有学生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半工半读、线上线下、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总课时为2500—2800学时。实行修业年限3-6年的弹性学制,实施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等措施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第二十五条 学籍管理:学籍学历管理和电子注册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号令)、《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学学籍管理规定执行。四类人员学生不得申请转学。对确有转专业需求的,可向学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可在此次学校针对四类人员专项招生专业中转专业,不得突破。

第二十六条 学历证书:学生在学院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毕业要求的,由学院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并颁发普通专科(高职)毕业证书。

第二十七条 助学保障:奖贷助补免享受和普通高考学生同等待遇。其他资助措施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面向退役士兵高职扩招考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高职扩招考生工作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新生入学:本次录取的新生,于2020年春季入学。学生须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可向学请假或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的条件、期限等由学规定。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学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学生予以学籍注册,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情形的,取消入学资格。

第二十九条 新生体检:被学院录取的考生,入学时需进行体检。体检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免试:符合本次报名条件的人员,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或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可申请免试。申请免试需提供相关材料原件和复印件,经学院审核通过,报省级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可在学院本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免试录取。申请免试学生应于11月23日前向学院招生就业处提交《四川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面向退役军人等群体人员考试招生免试录取考生申请表》,在正式办理免试录取手续前,所有申请考生应正常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

第三十一条 重要声明:学院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有偿招生,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凡以学院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宣传等活动的中介机构或个人,学院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二条 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地址:内江市高新区汉安大道东段1777号

邮政编码:641100

咨询电话:0832-2261439(传真:0832-2262435)
监督电话:0832-2264990

学院网址:http://www.njvtc.edu.cn/

学院招生网址:http://zs.njvtc.edu.cn/

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以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备案公布的为准,由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解释。若有与主管部门有关政策不一致之处,以主管部门有关政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