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引路,教学相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内循环”教学实践模式初见成效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依托导师制和项目实践,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为教学主体,创新设计课程体系,成为目前培养优秀学生的强大保证。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突破了班级授课制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融合,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
具体做法是将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融入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里。以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为例,第1-2学期由正高职称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为学生的专业认知进行引导。第3-6学期进入专业导师班级,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自主选择1个项目导师团队进行学习,项目导师也可以选择优异的同学进入工作室开展项目实践与研究,同时采取教赛结合、教创结合、教研结合、教产结合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技能比赛、自主创业等,并引进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组成“双导师”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创新训练、传授技艺等。第7学期,推荐学生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就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训撰写论文。进入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再通过“学长计划”、柔性引进等形式担任学弟学妹的企业导师,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1.建设形成“内循环”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际,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推动整个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利用“内循环”模式师生共创实用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融合到不同的教学场景中,从而在本质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践项目、校内外科研项目、教师工作室等,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项目“反哺”教学的培养机制,分解项目中的知识基础、技术类别与复杂工程问题,建立创新科学研究与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关联,探索项目实训、本科实践教学融入项目组等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班级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包括项目团队组建、项目指导实施、学分认定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项目“反哺”教学机制经验,丰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内涵,培养了一批数字媒体应用型精英人才。
2.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结出硕果
为发挥各类人才专长,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践、科研氛围,发展并完善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科技创新的体系,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项目、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5年来,通过教师自身项目或与地方企业单位合作累计指导学生200余人次,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近100余人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广西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广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等获奖120人次,培养和指导学生参加ACAA 中国数字艺术设计师认证-数字图像工程认证,共有 68 名学生通过认证。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互联网公司、影视游戏动画公司等,就业率100%。
3.数字媒体技术“内循环”教学实践探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教师团队获5门广西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其中2门课程推荐参评2020年全国一流本科课程。发表出版了专著《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与改革新探》;在改进教学手段方面发表论文获EI索引2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8部;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项目重点立项项目2项,其它教改类项目9项;获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一个;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广西创新创业优秀导师1人。教师团队在相关领域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师团队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等获奖37次。
以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组成导师制小组。
导师带领小组在在线课程录制方面的实践。
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项目合作。
赛教融合成获奖果丰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